从08春节雪灾、汶川地震、南方洪灾,再到北京奥运、神舟七号漫步太空;而如今,中国正经历着新的一轮挑战:制造业的冬天。
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等等,都在探讨一个话题: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中国制造业在遭遇这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如何突出重围?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顺利过冬?
一、冷酷无情的2008制造业寒冬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涨价、新劳动法下人力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好像一下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上千家鞋厂破产;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从2008年1月开始,东莞当地一些工厂附近的电线杆上,就不断有“公司整体低价转让”的广告贴出。春节过后,部分工厂的大门被法院贴上封条,很多还不了债务的老板,利用假期卷款潜逃。进入4月份,中小企业陆续倒闭、关张、收拾摊子撤退的消息时有发生。到了6月份,连一些知名制造企业也难以维持生计,其中,沃尔玛烧烤炉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宣布停产。同时,数量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外迁,如日本的部分制造企业正在或准备回归本土建厂,使中国原有的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
我们渐渐感到寒意:冬天来了,制造业的寒冬真的来了。
二、企业的反应
中国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冬”。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随之而来的大力度宏观调控,至今仍让很多企业家心有余悸,银根紧缩、三角债盛行以及全国性市场疲软,让大批刚刚发芽的企业没有熬过这场“冬天”。不过,好日子似乎在2007年又遇到了“门槛”。2007年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由“危机意识”转为“防守战”。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献上良策。
有专家建议:冬天来了,企业可以寻找棉袄,就是寻找更强大的资金,资金是度过冬天最温暖的“棉衣”。
有学者反映:冬天来了,企业可以避免更坏的局面,直接进入“冬眠”,就是暂停营业,等行情好些再继续营业。
有资深名人推荐:冬天来了,企业也可以进行“觅食”,在自身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冬天”是它们觅食的好机会。
然而,企业应对“冬天”的最大危险就是漠视“冬天”的存在和到来。这一点,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以及万科的王石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马云先生不止一次强调“过冬论”。2月份,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员工大会中曾表示,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冬天”的来临准备更多的粮草,并提出阿里巴巴今年要“深挖洞、广积粮、做好做强不做大”。由于去年对上市融资机会的把握,马云已具备20多亿美元的过冬“现金储备”。而万科“节衣缩食”的过冬策略更是经典,南京的“物价门”事件,就可以看得出来,万科进行“过冬”的准备。
三、行业的表现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家领导人屡次到温州、深圳等地考察,已经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2007年以来,对寒冷感受最明显的莫过于出口导向的制造行业,如纺织企业,成本激增、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大增、银根紧缩已把很多企业“冻死”。
痛苦并不只属于制造业,其他行业也在苦苦挣扎之中,原材料成本上涨吃掉了很多被称为“金饭碗”行业,包括钢铁行业。不可否认,我觉得哪个行业都不能在这次“冬天”中幸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制造业当然是首先波及,制造业之后是房地产,互联网、消费品等都逐渐受到波及。
化工行业:08年主营业务利润合计1844.99亿元,同比减少28.6%;
家电行业:7月份以来,同比19%的回落;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板块在所有行业中跌幅居首,自年初以来累积跌幅73.46%,自去年高点超过跌幅80%;
五金行业:约7%-8%企业今年不见踪影,25%企业盈亏持平;
等等等等。。。。。。
市场是残酷的,09年已经来临,温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今年恐怕是我们最困难的一年”,那么我们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绝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我觉得不是寻求政策扶持,而是积极谋求自身进步,增强企业的自身实力,争取走在行业的前列。先行一步,才能不落后于行业,只要对市场变化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抛弃掉“苟且偷生”的侥幸心理,09年的行业市场仍然是可以乐观期待的。
四、危机下的营销路
辉煌已经过去,转型成为必然,等待中国制造企业的将是一条充满风险、曲折、前途未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没有回头路!
我们经常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安慰自己,但殊不知要想迎来春天,还必须要安然的度过冬天才行。
制造企业如何才能安然“突围”?IMSC建议,企业宏观下,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塑造差异化
(1)技术差异化策略
不可否认,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没有核心技术,很多制造企业可能无法使市场稳定,而技术差异化正好是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越是困难时,技术越关键。
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于技术是解决困难时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大型的企业除了他们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强大营销网络外,完美的技术能够保证他们的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认可。在制造业冬天里,遭遇风险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很多企业都在冬天里逐渐消亡。这一点,华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华为集团在全球化过程中,特别注意建立全球的研发网络。华为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华为不仅建立起自己的全球研发体系,而且还逐步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网络,这为华为建立自己全球强势技术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创新性的技术可以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有远见的公司会先于竞争对手采用某些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比亚迪汽车就是很好的证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比亚迪汽车竟然还获得了“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巨额投资。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因为比亚迪汽车拥有世界先进的创新性技术。由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创新性的技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渡过冬天,更可以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2)开拓新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出口鞋33.9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3.6%,5月,我国出口鞋6.9亿双,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7.1%;不仅仅是鞋业,我想很多出口的企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发生。我国制造业出口量低迷、出口均价大幅上涨的主要是受出口退税率调整、人民币升值、生产企业数量下降和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无疑,开拓新市场是有效的避开这种影响的最好方式;
例如,美国一直是国产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自从去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消费指数一度下滑。受此影响,对美国出口相应放缓。那么我们可以转为开拓一些新兴发展快的国家,如印度、巴西、越南等;除了开拓国外的市场外,国内的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没有开拓过的市场,也可以进行大扫荡;但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面临市场推广费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批发商不接受产品以及缺乏高级营销人才等困难,往往在开拓新市场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建议,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选拔精兵强将,成立“新市场开拓突击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运作模式;或者找出产品系列中最好有一个竞争力强的品种作为开拓市场的“敲门砖”。
(3)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最高点
TCL集团在07年至今,企业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且在别人认为是冬天的时候越挫越勇,这都归功于李东生启动的新品牌战略。因为中国企业的发展都非常类似,一是依靠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这个大环境造就的国内大市场;二是对外开放后所依靠的成本优势。但目前这些中国企业所依靠的优势已不再。中国企业独霸局面已经不存在了,而随着中国台湾、韩国家电企业的大量涌入,更是大大削弱了中国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这些都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改变发展策略。李东生很早就看到了市场前景,启动了品牌战略,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在很多企业都在拼命争斗价格战的时候,TCL已经经历了国际化的历练,扩大了品牌的效应,为TCL赢得了今天,赢得了2008制造业的寒冬;
2、进行长期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可以将双方的优势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双方提供“双赢”的局面。我们建议,企业可以利用合作伙伴所拥有而自身不具备的各种战略资源、生产或经营上的诀窍以及独特的企业管理文化等进入某一个崭新的领域,并带动整个企业的再发展或工程再造。特别是与行业当中的大企业进行战略联盟,能够更好地形成竞争优势。因为与大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第一可以增强自身规模。小企业因为远未达到规模经济,与大企业比较,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些。这些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通过构建联盟,扩大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以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可以扩大市场份额。第三可以迅速获取新的技术;第四可以降低风险。
3、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兼并是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它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的效率,改善营销的结构;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企业兼并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兼并有利于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兼并有利于迅速地扩大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我们并不是希望每个企业都去学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一样,毕竟没有几个企业有那么大的资金和实力。只是建议企业可以去根据自身的优势,如果情况发生太大的变动,适合进行兼并的,我们可以去做这方面的事情,求得更好的发展。
冬天真的来了,对企业来说,现在的困境或许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承受的阵痛。也只有经历了伤痛的体会,我们才会在未来做得更好。让我们用国人共同宣言的那句话来结束我的观点:“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一条:让品牌健康成长 ——从实战中得出的真知 | 返回 |
下一条:品牌重塑的价值——百年品牌永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