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专注工业品营销咨询与培训

实战实效助力3000多家工业企业

咨询热线: 133-9142-3781

189-3001-7690

行业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行业研究

零部件业走向微利 技术和品牌成立市关键

点击次数:3811 发布时间:2013-2-22 9:48:47 作者:

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经过2012年的微增长,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进去经营模式大革命阶段,后服务时代即将来临。这也意味着,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迎来大好的市场机遇。但是,有关研究表明,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高额利润将一去不返,今后将向微利方向发展。

巨大的市场蛋糕,却面临着“收益微薄”的尴尬,再加上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将如何协调这之间的关系,进而良性发展呢?

零部件业走向微利 技术和品牌成立市关键

认清现状——四大因素导致趋向“微利”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过高额利润的时代,为何如今正走向微利时代?有文章指出,这主要受4大因素影响——

一是整车业转嫁成本,导致零部件企业利润锐减。整车企业为扩大规模,竞相降价刺激。然后这些降价的部分成本转嫁给了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导致一些常用易损零部件平均降幅接近21%,严重影响了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收入。

二是零部件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自减利润。在一次滤清器企业走访中,据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介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频繁使用高新挖角、大打价格战等挤压打击手段,即便是赢下竞争也是“杀敌一千,自损两千。”这样,必然导致竞争企业各自的利润都有所降低。

三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挤占了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近年来,用于汽车生产的各种原材料大幅上涨,加重了整车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本负担,尤其是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主机厂降价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夹击下受到重创。

四是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挤占市场份额。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对于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与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难敌对手,面临的生存压力增大,利润减少。

对症下药——加强技术投入及重视品牌塑造成关键

近年,国家政府对汽车工业的消费刺激措施进行调整,由鼓励购车消费转向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此举对于后市场的结构调整将产生轻微影响与新经营模式的探索。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资源、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有调查显示,中国许多整车企业单车利润都在1000元以下,而向上中高端市场突破过程中又遭到外资品牌的打压,技术缺失、品牌乏力使得许多企业都无功而返。

然而,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反映,外资品牌在坚守高端的同时,进一步将触角下探到低端车市场,使得自主品牌原有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迎接这一挑战,必须抛弃以往的经营模式,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

方法论——保证品质利用专业平台

在技术研发方面本土零部件存在不小差距,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在汽车零部件销售和汽车配件生产流通领域,本土企业在品牌塑造方面做得还不够。该如何去进行品牌塑造?笔者认为,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良好的销售服务,利用专业有针对性的推广平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所谓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的会展平台。在展会上,生产企业将产品和企业形象一同直观的展现在参观客户面前,给到客户真实的体验,是零部件生产企业品牌推广和形象展示的绝佳平台。

其次,在展会之外,通过专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品牌塑造手段。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权威度高、针对性聚焦的行业评选活动。例如,现在正进入到第一阶段晋级的“第八届汽车配件行业十大评选活动”(点击了解:十大评选)。它是由慧聪汽车配件网主办,汽车产业相关协会协助举办,专注于汽车配件行业的评选活动。据主办方介绍,每一届“十大评选”活动周期长达近一年之久,从前期的报名、投票到颁奖和贯彻活动始终的媒体宣传,这有利于零部件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品牌塑造和推广。

结语: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逐渐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机遇依旧被看好。但是,由于成本增长、国外品牌的“掠市”、惨不忍睹的自相残杀等因素使得本土企业面临“牛市微利”的尴尬。如何破题?最现实也是最根本的——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重视品牌塑造推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分享到:
上一条:2012年11月德国制造业共计裁员情况分析返回
下一条:国内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现状分析


   沪ICP备2024079236号-1
沪ICP备2024079236号-1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