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中国最具“领袖气质”的企业家,柳传志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联想30年的发展历程中,柳传志在各种内外场合的讲话不计其数。但无论长短,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向公众解释联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为何要将企业目标和愿景不断地告知公众?柳传志曾这样解释:“我们必须让公众知道我们控股的各阶段目标是什么,我们怎么做的,有什么问题,未来将怎么做。这样才形成企业发展的压力。联想是军中无戏言,对公众说的话那是要兑现的。”
在柳传志看来,企业最重要的是诚信,而将企业的部分信息对公众透明化,是监督成就卓越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君子交,不觉自醉和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同,柳传志更像一位温和的长者,谦恭,体现在很多谈话细节上。比如,柳传志常会诚恳地握住对方的手,“今天谢谢你能来帮助我们。”往往这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
许多和柳传志有过一面之缘的人都会有同一种感觉——“如沐春风”。这让和柳传志见过面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站在联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随机应变是柳传志的一大特点。在一些公开的演讲场合有观众提问环节,总难免有人提出一些不合时宜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与一些企业家回答时的讥讽嘲笑不同,柳传志时刻照顾对方的情绪和面子。比如在一次内部的交流会上,一位老板紧张地站起来提问:“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怎么培养自己看宏观大势的能力?”听了这个问题,现场无数人哄笑。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对宏观大势的判断,往往是天生的能力。
柳传志没有笑。他思考片刻,诚恳地回答:“我的理解是你想问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怎么顺应宏观大势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将自己的答案娓娓道来:“自己吃过亏就明白了。”然后,柳传志结合自己30年做企业的起伏转折,总结出三点:第一,企业家不怕吃亏犯错,但要有不断复盘的能力;第二,遇到问题以后,静下来思考很重要;第三,做企业不能被一件事困住,而要有全局意识。
听了柳传志的回答,全场一片掌声,无疑,那位企业家的尴尬在柳传志的态度和回答之下,被化解了。
对于“刁难”式的棘手问题,柳传志往往都会在思考后认真作答,不回避、不搪塞,极其诚恳。比如,在2009年的一次全球智库峰会的分论坛中,有人问及“您现在是否还认为对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并购是成功的”这个问题。
当时,联想业务出现账面亏损,一度表示将归隐的柳传志再度出马挽救危局。
不少舆论认为联想“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此时此刻,这个问题是个烫手山芋。
柳传志短暂地思考了十几秒后,不慌不忙地回答:“成功的定义,是看是否达到了当初的目的。在并购以前,我们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并购后的2007年,我们的营业额是169亿美元,因此联想进入世界500强。但去年因为金融危机掉下来一些。并购前有1.6亿美元税后利润,2007年是4.8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后有2亿美元左右的亏损,你问我成功与否就是因为出现了亏损?”在点破提问者的用意并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后,柳传志继续表示,虽然有短期2亿美元的亏损,但联想买到了三样想要的东西,一是ThinkPad的品牌;二是ThinkPad的技术;三是国际化管理经验。这些对于联想长期持续盈利都是有帮助的。“不是悬崖边上,而是转折点。成功需要时间检验,此刻你问我,我心里认为,结果肯定是成功的。”铿锵有力的语气和手势,不容置疑的正面回应,赢得了场下雷鸣般的掌声,柳传志的从容回答也让所有人对联想未来的发展坚定了信心。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言出必行”四个字是柳传志一贯的作风,也是贯穿整个联想的企业文化。这也让柳传志的每一句话都显得特别“重要”和格外“有分量”。
2007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天,暴雨袭击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在上海迫降,工作人员建议耐心等待第二天航班恢复再搭乘飞机。柳传志不同意,他担心第二天航班依旧无法恢复,于是叫人驾车冒雨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时,不少温州企业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2012年北京的一次论坛上。为避免交通堵塞而耽误参会,要作为嘉宾致辞的柳传志干脆自掏腰包,头一天晚上就住进了附近的宾馆。然后,在上午简短的致辞后匆匆离去。在柳传志看来,答应过别人的事情、说过的事情,必须做到。“联想用三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核心就是诚信,联想也因此受益无穷。而真要做到诚信,肯定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柳传志曾告诫员工,“一个企业做好一件事、执行好一个战术动作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件事。真的没做好也不要紧,听到问题,咱们改。但绝对不能做假,不能骗人,否则就是砸了联想控股的金字招牌,第一次可能是警告,第二次那一定就是斩立决了。”
柳传志的身体力行、言出必践也让更多人相信和支持柳传志和联想提出的长期愿景:第一,产业报国;第二,要值得信赖,受人尊重;第三,在多个行业内,拥有领先企业;第四,在世界范围内要有影响力。
|